经济学院“同上一门思政课”系列活动—— 张亮老师专题讲授:梳理国际商务学科演进史,理解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布者:吴森森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10

58日下午1830,在文泰楼212教室,经济学院张亮老师开设的《国际商务实务(双语)》课程开始上课,本次课程围绕“梳梳理国际商务学科演进史,理解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开,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对国际经济新格局和中国特色开放道路的理解。

在课堂讲授中,张亮老师以国际商务学科的发展演进为主线,从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讲起,系统阐述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与适用前提,随后引入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新贸易理论,重点讲解了Krugman提出的空间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市场规模、运输成本与企业进入决策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经验和政策含义。

在此理论框架下,张亮老师紧密结合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通过分析近年来美方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实施出口管制、限制高科技产品投资等做法,引出“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技术垄断”相关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分工背后的博弈与制度竞争。同时,张亮老师结合中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政策实践,阐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制度型开放的战略考量。张亮老师强调,国际商务的研究不仅限于市场机制,更应关注国家在贸易中的制度深化、战略部署和贸易收益。

在思政教育方面,张亮老师通过中美贸易现实中的制度差异和发展路径选择,强化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张亮老师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稳步提升地位,依赖的是强大的治理能力、超大规模市场的整合力以及坚持多边主义的开放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制度自信和全球视野。

此外,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动教学传承,张亮老师还指导新入职的张群老师开展教学试讲。在张亮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下,张群老师以“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为主题进行了系统讲解,内容涵盖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关键变量(如GDP、距离、制度环境)及其在解释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方面的应用,并结合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数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张群老师的试讲不仅体现了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展示了新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路径的实践尝试。

通过此次“同上一门思政课”活动,师生共同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深化了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学院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