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历史底蕴深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中原大学设立的四大学院之一的财经学院,2000年由原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系和国民经济管理系合并更为现名。 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科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其始建于1949年,是建国后国内高校中设立最早的学科点之一。1953年,在全国的院系合并中,其荟萃了中南地区十余所大学各领域师资和图书资料之精华,成为当时中南地区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理论经济学学科点;也是中南地区最早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点的学院(2000)。70多年来,马哲民、朱剑农、吴澄华、张寄涛、侯厚吉、赵德馨、夏兴园、苏少之、刘思华、杨云彦、赵凌云、卢现祥、邹进文、朱延福等一代代学者秉持“经邦济世,学术报国”的理念,辛勤耕耘,不断探求,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形成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逐渐凝练出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并在国内外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2022年,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发布“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院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排名前10%。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止目前,经济学院拥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9人,其中教授34人(含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1人。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青年学者2人,入选湖北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截止2024年,我校共有7人被授予教育部某青年学者称号,其中有两位来自我院。2023年我院理论经济学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朱巧玲教授被授予湖北省“楚天园丁奖”。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3项(重大项目6项、领军人才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项目共43项,立项经费达1600多万元,推动学校理论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最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从B上升到B+)。近五年,学校共有25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其中有5项是由我院教师担任首席专家。自2021年来,我校入选中国经济学教材系列的3本教材,其中有两本来自于我院,分别是由邹进文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常明明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我院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强大的科研能力。 学院国际合作成熟。学院现与法国雷恩商学院、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以及意大利罗马一大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开设多项本硕连续、双学位培养项目,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院师生国际竞争力,培养了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学院培养体系完善。学院现有经济学系、经济史学系、国际经济学系和数字经济系四个教学科研机构,具备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设有七个博士点和十个硕士点,有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经济史和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有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2021)和国际商务(2022)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经济(2022)为新增特色本科专业。 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富于创新精神,有着广泛的适应能力,为经济理论教学、科研部门以及各类实际经济部门所欢迎。每年都有十多名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和考取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国内一流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任职。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除部分学生被推荐和考取研究生外,毕业生主要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行政机关、教研机构、公司从事经济工作。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306人,硕士生417人,博士生98人。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在95%以上。
展望未来,经济学院将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以创新机制和浓郁学术氛围引育人才,以高质量科研活动和国际合作带动学校理论经济学科发展,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学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