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上午8:00,“数字时代经济韧性研究”青年创新团队2025上半年研讨会在文泉南楼207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数字时代经济韧性研究”青年创新团队(简称“青年创新团队”)主办,旨在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经济学前沿问题。
论坛特邀东北财经大学韩超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汪晨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陶东杰教授、上海社科院李培鑫副研究员、武汉大学黄永颖副研究员以及本校青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王静博士担任主讲嘉宾。经济学院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经济学系系主任谢靖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何凌云副教授、罗融副教授、张麒副教授、王韶华博士、李业梅博士等校内外2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
经济学院石智雷院长首先发表了致辞。石院长对远道而来的韩超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汪晨研究员以及校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石院长简要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基本情况,继而介绍了学院以“求真、求实、团队”为核心指导思想组建的六支青年团队。并代表经济学院及“数字时代经济韧性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对各位嘉宾的莅临指导与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在全体与会师生的热切期待中,谢靖副教授宣布本次学术论坛正式开始。
论坛首先由东北财经大学韩超教授带来题为《抑制管制带来的扭曲问题分析》的精彩报告。基于“监管公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韩超教授通过一个框架性理论模型,阐释了“监管公平”对资源优化配置影响的基本逻辑。基于事实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企业隐性规制”。依托“十一五”规划总量控制减排政策探究了监管政策实施对“企业间隐性规制差异”,即偏离“监管公平”的影响。实证探究了“监管公平”偏离的主要来源、表现以及产生动因,并量化了政策偏离“监管公平”的经济影响。与会嘉宾就机器学习方法的经济意义、不同行业对异质性资源配置路径的影响、制度区间的政策干扰以及研究假设的数据验证问题与韩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接着,上海社科院李培鑫副研究员以《都市圈异地投资和创新合作网络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吗》为题作了学术报告。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排放,跨区域都市圈的发展为污染排放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李培鑫副研究员基于异地投资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数据刻画都市圈各城市间发生的实际经济关联,分析其对推动污染减排的影响,从改善企业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对相关作用机制与路径进行展开论述和检验,对都市圈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产业关联与创新合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协同作用进行了识别。最终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与启示。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针对都市圈的政策与经济识别异质性问题、都市圈发展中的城市转型问题、都市圈发展的虹吸与溢出效应问题、都市圈发展产生的外部性以及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湖北经济学院陶东杰教授分享了题为《医院反腐败与医疗费用:来自人社部医保调查数据的证据》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党的十八大反腐败运动背景,陶东杰教授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全国范围年均超百万条的患者就诊记录,匹配手工整理的医院反腐败案件信息,采用堆叠双重差分识别策略考察医院反腐败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医院反腐败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水平,在涉案人员级别较低的案件中表现更加明显。在排除了医院反腐败案件发生前后患者的就医自选择行为和医院服务质量下降两种竞争性解释后,研究证实了纠正医疗服务中过度使用医保外自费项目、过度检查以及降低医疗设备与药品采购价格的作用机制。陶东杰教授的研究引发了与会者关于医疗腐败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的积极探讨。与会师生就医保腐败案之后的系列改革政策影响、集采政策、医疗腐败案发生之后地区溢出效应等与陶东杰教授进行了细致讨论。
至此,上午的议程暂告一段落,午餐后,13:30讨论会继续。
首先,上海财经大学汪晨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数字金融与区域不均等:基于城市间差距的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汪晨研究员从理论构建、实证方法和中国案例三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进行解析。汪晨研究员首先巧妙地提出了具有微观基础的共同富裕效应定义及其分解表达式,以全面反映政策的富裕(增长)和共同(再分配)效应,在准自然实验(存在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平行趋势)框架下建立了新参数的估计与推断方法。随后,运用CFPS数据检验了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汪晨研究员指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增长效应是其主要来源,提低扩中效应突出而兜底效应不足;其次,城镇户籍人口是共富效应的主要受益者,短期内对农村的共富效应不足;最后,新型城镇化通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业公平,以及拉动第二产业投资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式推动共同富裕。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对共同富裕效应分解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数字金融对区域不均等的贡献度问题以及数字金融指数在模型中是否准确的识别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随后,武汉大学黄永颖副研究员以《在降费中走向公平:养老保险缴费差距与企业间收入不平等》为题作了报告,黄永颖副研究员利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了降费率政策对企业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下调养老保险单位费率显著降低了企业间收入不平等,缴费差距缩小是重要的影响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养老保险费率下调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降费幅度大、逃避费严重和公众监督较弱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降费率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地区间的收入分配状况。黄永颖副研究员的研究,对于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与会师生就养老保险缴费企业特征如国企与私企的异质性问题,养老保险基数调整对企业收入的影响以及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样本质量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静博士带来了题为《碳排放权交易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改造的视角》的报告。王静博士基于中国政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CET)政策,在依托生产函数理论,将CET机制嵌入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时点PSM-DID模型对理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CET显著降低了试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CET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效应由技术改造的多种效应共同驱动,其中技术改造的规模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促进就业,要素替代效应抑制就业,前者小于后者。基于研究结论,王静博士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监测体系、准确获取企业信息从而帮助污染企业进行批量整改等政策建议。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研究数量庞大,如何在大量的研究中做出新意,获得发表至关重要。王静博士对CET的研究引发了大家的激烈探讨。与会师生针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异质性的劳动力需求的差异化影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等展开了讨论。
本次论坛聚焦数字时代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前沿议题,六位主讲嘉宾的报告内容翔实、视角新颖、论证严谨,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和深入思考。
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本次研讨会不仅开拓了师生的视野,也帮助师生打开了学术交叉融合的新大门,为未来研究可能的创新提供了启示,成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了一个专业、开放、高效、前瞻的学术交流平台。经济学院将继续依托各青年创新团队,策划并举办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积极推动“数字时代经济韧性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力争产出更多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优秀理论成果。
【团队简介】
数字时代经济韧性研究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由经济学院卢现祥教授引领,谢靖副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成员由张霞教授、罗融副教授、何凌云副教授、张麒副教授、王静博士、王韶华博士、李业梅博士等8名中青年教师组成,力争在3-5年打造成为理论经济学领域具有中南大特色的青年创新团队。
青年创新团队鼓励跨学科融合,具有交叉学科融通的特色优势,作为经济学院构建“理论经济学研究重镇”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方面试图从经济韧性视角拓宽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边界,从家庭、企业、产业链、城市圈等层面探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及突发公共事件等冲击,经济体的抵御风险能力、恢复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立足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既注重对经济学一般规律的探索,又立足新时代我国要素结构变化特征。基于数据要素及其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背景,探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通过对包含数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刻画,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之下,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人民幸福等的实现逻辑,为创新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韧性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寻找中国化素材,从而拓展与延伸韧性经济学,发出中南大“韧性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声音、传播改革与发展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