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同上一门思政课”系列活动—— 陈立兵副教授专题讲授:梳理西方经济学演进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变迁

发布者:吴森森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0


423日上午10:00,在文泰502教室,经济学院陈立兵老师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开始上课,该课程系经济学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梳理,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西方经济理论的演变脉络、社会基础及其意识形态属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批判能力、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比西方经济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差异,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演化逻辑,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与演化的二元统一性。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立场深化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培养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陈立兵老师从历史现实出发,系统讲解各阶段西方经济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化历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般运动规律、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制度创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形成逻辑,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陈老师详细梳理了从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李嘉图)、新古典学派(如马歇尔)、凯恩斯革命到当代各流派(如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演进过程。特别阐释了穆勒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济学思想。穆勒所生活的年代是欧洲大陆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穆勒对他所生年代及之前的经济理论进行了综合研究,撰写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试图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完善,该书用折中的办法尝试总括所有理论,但因其依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阐明经济理论,马克思评价穆勒对古典经济学折中的综合标志着平淡无味的混合主义产生了。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

通过梳理与阐释,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史的演变脉络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元视角深化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提升现实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引导学生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理解国家政策制定的一般遵循,即顶层建构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教学延伸出大量的思政案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先进性,增强"四个自信"。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分析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辨析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实践效果,清醒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通过经济学说与中国实践的专题研讨,鼓励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