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青)12月2日上午,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应我院邀请,做了一场题为“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小农经济的基本形态”的线上讲座。讲座由经济学院副院长宋丽智教授主持。
近代中国动荡迭起,乡村社会、农民生活面临诸多困境,但依然成为支撑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针对近代小农经济如何得以延续这一问题,李金铮教授以河北定县为例,从人地关系、土地分配结构、小农生产的效率与效用、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集市交易和借贷关系等方面系统考察了近代小农经济的基本形态,并得到系列新发现。具体而言,在人地关系方面,20世纪30年代定县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既可满足人口的最低粮食消费,也基本上能够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在土地分配结构方面,在分家析产传统、农民惜售土地、有限的乡村土地购买力以及家庭手工业的辅助功能等因素的作用下,定县则形成了以中农、自耕农为主、相对分散的地权结构。在小农生产的效率与效用方面,尽管定县小农生产效率较低,但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的增长,维持了农家的生存效用。在租佃关系方面,定县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均主要发生于普通农民之间,因此地主与佃户之间、雇主与雇工之间关系较为缓和。集市交易和农村借贷关系,则对农家关系起到调剂作用。总之,在人均耕地并非特别紧张和地权较为分散的条件下,自耕农、佃农和雇农通过小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辅生产、集市交易和借贷关系的润滑调剂,形成了一种勉力维持的贫困经济。小农经济得以艰难延续。
在提问阶段,李金铮教授就相关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最后,张连辉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