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潘安老师著作《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及中国对策研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GJ041)的结项成果。
著作简介
本书根据总贸易核算框架下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提出了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的出口隐含碳测算方法,利用增加值来源与吸收去向构建碳排放转移衡量指标,据此分析全球价值链(GVC)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最新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数据,测算并分析2000—2014年全球44个国家(地区)整体及分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及碳排放转移特征。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考察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最后提出中国基于碳达峰目标的对策选择内容提供经验依据。
本书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GVC分工体系下,复杂的全球碳排放转移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和分行业特征,这与GVC分工的影响有关。第二,随着GVC分工的逐渐深化,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的联系程度、集聚程度、稳定性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三,基于TERGM的实证分析结果,两国间GVC分工联系和相对GVC分工地位显著地促进了碳排放转移关系的形成。第四,根据加拿大等5个2007年实现碳达峰国家的特征分析结果,GVC分工下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发展经验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碳生产环节、提升分工地位以实现出口结构低碳化发展、拥有较高的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以及提升环境规制强度。第五,根据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代表性国家实现碳达峰的特征分析与经验借鉴,最终提出了GVC分工下中国促进实现碳达峰的对策选择内容。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书是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建立起包括碳排放转移效应测算、碳排放转移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对策分析等内容的统一分析框架,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改进对外贸易隐含碳、碳排放转移、GVC分工地位等的衡量方法;从GVC分工视角,揭示并解释了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原因;基于TERGM的实证分析方法,同时考察了关系变量与属性变量的影响作用;从“分工联系、分工地位、低碳技术、环境规制”四个维度,提出依托GVC分工且服务于中国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对策内容。
总之,本书利用总贸易核算方法准确地衡量了GVC分工的碳排放转移效应,通过对全球碳排放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代表性碳达峰国家碳减排经验的梳理,认为存在借助GVC分工实现兼顾贸易、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前提下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关键的研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本书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选择,与中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一脉相承,再次印证了所得结论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潘安,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学系主任。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一般)项目等科研项目1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已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问题》《环境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echnology in Societ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外贸易隐含碳、低碳技术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