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南】“文澜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第50期成功举办 | 徐现祥教授讲座

发布者:陈思琳发布时间:2024-05-27浏览次数:406

(通讯员:李沈韦)2024522日晚上七点半,经济中南“文澜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第50期在文泉楼南206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讲座主题为“改革差距的新机制:后发改革”,由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报》副主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徐现祥教授主讲,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教授担任主持人。

(图1:石智雷院长介绍专家)

会议开始,石智雷院长简要介绍了本期主讲人徐现祥教授的科研经历以及学术成果,并对徐现祥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分享表示热烈欢迎。

徐现祥教授首先从十二年前的一则名为《一家外企注册一年仍未成功》的新闻报道入手,通过案例生动地介绍了市场准入制度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转变背后的故事,并以此引入讲座主题——商事制度改革。随后,徐现祥教授结合中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成果,但也指出当前各地商事制度改革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

(图2:徐现祥教授介绍案例)

随后,徐现祥教授向听众介绍了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商事制度改革的田野调查中的工作内容,并对“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积极改革而有些地方政府延迟改革”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图3:众师生参会座无虚席)

徐现祥教授认为,过去政府作为第三方,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能够高效推动经济转型。但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府部门自身成为了需要改革的对象,无法保证改革的补偿机制是动态可信的。同时,由于存在改革成本,后发的地方政府常常面临改与不改的两难处境,因此制度改革的进程常常受到拖延搁置。面对这种处境,徐现祥教授提出名为“后发改革”的新解释:当后发压力足够大时,利益受损方会理性地同意改革,从而落后的地方政府会选择积极改革。

(图4:徐现祥教授进行讲授)

为了印证这种猜想,徐现祥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实证研究。徐现祥教授以商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为参考蓝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全国238家市工商管理局网站2012-2017年间的70多万条报道文本进行研究,利用赋值法度量商事制度改革的程度。同时,文章利用地级市GDP增长速度在省内排名的变化来表示不同政府的后发状态。最后,徐现祥教授结合一系列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对后发状态与商事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市政府面临的后发程度显著地提高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的概率。同时,后发改革具有关键性和异质性。在模型讲解中,徐现祥教授还探讨了工具变量选取的考虑、赋值法可能的挑战、文本度量的精度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启发在座老师和同学的思考。

(图5:现场师生踊跃提问)

与会期间,徐现祥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后发改革的内生性、政治锦标赛与后发改革的区分、政策文件在县乡层次的传达效率、地方改革重心的差异等问题展开的深度探讨,并对现场师生所提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图6:石智雷院长做总结)

最后,石智雷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会议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