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发布者:宋昀宜发布时间:2020-12-19浏览次数:654

(通讯员:肖苏阳)20201218午1000,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于中原楼五楼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尹汉宁教授、校长杨灿明教授副校长邹进文教授校学科办高利红主任、科研部张金林部长、经济学院副院长宋丽智教授和张鸿武教授、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朱巧玲教授,以及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和本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经济学院的赵德馨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会议,会议邹进文副校长主持。

 

座谈会上,赵德馨教授从经济史学视角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指导。赵教授指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史学关系密切,研究理论经济必须要充分了解经济史,“无史不成学问”;所有的理论学科都具有时空性,都存在发展和“化”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亦是如此。 “一千种‘化’有一千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成熟度相适应,中国化则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赵老指出,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理念去引导、带动,而中国经济发展学则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践:第一,中国经济是如何发展的;第二,中国当前经济是如何发展的;第三,中国今后经济该如何发展。我校及经济学院现在具有这个优势,应当充分利用起来,以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视角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力争创新方向走在全国前列。

 

会上,尹汉宁教授对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传统优势进行了回顾,提出重振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倡导。他指出“5·17”讲话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从自身出发,把我校现有的经济学优势利用起来,找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方向。并且他指出具体的研究目标:第一、重新梳理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以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为主线,从西方经济学说、前苏联尤其是列宁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等三条线索梳理文献,让政治经济学回归本源。第二、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进行总结汇通。第三、重新确定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正确定位。这一点必须以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并且完全赞同赵德馨教授提倡的中国经济发展学的研究。

 

   座谈会期间,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朱巧玲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宋丽智教授和张鸿武教授分别发言。朱教授强调,目前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困境主要在于人才短缺,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 “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宋丽智副院长提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找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思路、结合我院科研优势、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张鸿武副院长补充道,目前我院已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等相关课程纳入本硕博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并完善相应配套服务,希望学校进一步给予支持。


 学院教授们发言完毕,校学科办高利红主任发言指出,在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学科发展建设中,我们要提前思考设立哪些研究团队、如何细分并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同时经济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也要关心政治经济学的动态前沿问题,形成一定的学科等级体系。之后校科研张金林部长则表示,一定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工作,从政策倾向、立项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把握此次契机,将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建设得更好。

座谈会最后,杨灿明校长总结发言,将政治经济学目前面临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硬件保障、科研支持等工作总结为三大问题:第一、解决人的问题。他指出,人才资源分为引进和培育两种途径,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可以解放思想,在人才培育方面要将学校各学科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支持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第二、特色的问题。我校具有“史学”和“经管法”融合的两项优势,要以“史学为底蕴,经法管融合支撑”,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以特色鲜明求发展。第三、自身努力与学校支持的问题。学校会充分解决场地、经费等问题,但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学院内应该明确分工定位并提升政治站位,要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将政治经济学建设提档升级。

 

   座谈会结束之前,邹进文副校长再次强调,与会诸人要学习、吸收会议精神和重要思想,尤其是经济学院要做好落实工作:学科建设既要注重顶层设计,更要付诸实践、行动起来,经济学院要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支持、利用学校各类优势资源,切实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