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学者”讲座教授叶坦为我院师生作系列讲座

发布者:宋昀宜发布时间:2017-11-08浏览次数:166

2017年11月24日,我校“文澜学者”讲座教授、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叶坦以“月印万川与史无定法——以吴承明先生的方法论为中心”、“源流之说与第五自信——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经世济民与内生变迁——‘中国经济学’寻根”、“学术转型与中西互动——基于中国经济学术史视域”为题,为我院师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系列讲座。经济学院副院长罗良文教授介绍了叶坦教授在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月印万川与史无定法——以吴承明先生的方法论为中心”的讲座中,叶坦教授以佛家以及理学家的 “月印万川”为起兴,生动地阐释了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经济学的学问之理。她强调读书是学问中无可替代的方法,智慧阅读则尤为重要。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不可缺少人文关怀,更不能患上“贫史症”。对待学问上,我们还应认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性。其次,叶坦教授对吴承明先生的方法论进行了考察,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她指出吴先生将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史研究相结合,将研究拓展到学科界域之外,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过程。并以治经济史学的各种方法为例,说明了“史无定法”的独特内涵。最后,叶坦教授从亲身经历出发,介绍了自己治学过程中的其他具体方法。

“源流之说与第五自信——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的讲座中,叶坦教授从行为经济学家获得2017诺贝尔奖说起,谈到了主流经济学的演变。她指出当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断受到挑战,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学要从其他学科中吸收新的内容。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学应当有“第五自信”——学科自信。同时,叶坦教授以新经济史学为例,阐述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研究的结合及其发展,论证经济学是流而不是源。她认为没有历史感就不能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最后,叶坦教授从科学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角度上讨论了经济史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理关联。

“经世济民与内生变迁——‘中国经济学’寻根”的讲座中,叶坦教授以“床单烧了之后…”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并由此引出对中国经济学从何而来的探讨。她指出“贫史症”阻碍了对经济学的正确认识和学术创新。其次,叶坦教授以中国“经世济民”的观念为起点,从学术史的角度探索了中国经济学之根。她提出了传统经世济民之学的五大要件:学术性称谓、文献学基础、分析性论作、学理性范畴、制度性实践。最后,叶坦教授分别以国人自撰经济学著作和国学大师的近现代经济学术贡献为例,强调了学术转型和制度变迁中内生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她指出世界进入近代社会、西方学术传入中国是中国学术转型的重要因素。

“学术转型与中西互动——基于中国经济学术史视域”的讲座中,叶坦教授提出了双向互动的概念,她指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转型是内生因素和外来促发共同作用的结果。她考证了自1818年起,西方经济学早期早起传入中国;19世纪中期以后,狄考文于山东登州文会馆中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以及20世纪初期,经济传媒和制度的变迁过程。叶坦教授还强调西方经济学非西方人的专利她介绍了法国重农学派理论的中国因素,中国货币思想在德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百年步履中的一些重要人物。

讲座期间,叶坦教授同各专业师生进行了广泛而友好的互动交流。她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并从自身的治学经历出发,对从事经济史学研究的同学给予极大的鼓励并寄予厚望。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儒雅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治学经历,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