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学者”讲座教授陈争平为我院师生作系列讲座

发布者:宋昀宜发布时间:2017-10-20浏览次数:102

10月16-18日,我校“文澜学者”讲座教授、著名经济史学家陈争平先生先后以“16世纪前中国和世界货币与金融纵览”、“16-18世纪西方商业革命与金融发展”、“近代工业发展主因之争再评析——以井盐业、煤矿业为案例”为题,为我院师生作了三次讲座。

“16世纪前中国和世界货币与金融纵览”的讲座中,陈教授为我们梳理了中西方金属货币的演变、世界上最早纸币的兴衰、高利贷与古代官方金融、寺庙金融以及古代中国的草根金融活动——合会。通过对中西方金属货币史的梳理,陈教授总结出古代东西方货币演变史上的四个不约而同之处:1、都是由实物货币过渡到金属货币;2、金属货币价值由高到低都是——金、银、铜;3、金属货币都是由称量货币过渡到铸币;4、铸币形状都经过试错,最后选择了圆形。讲座过程中,陈教授着力讲述了古今中外借贷利率及利率政策的变化,并特别强调利率史研究在金融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这对我们审视当下的利率政策很有启发意义。

“16-18世纪西方商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的讲座中,陈教授讲述了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的商业革命、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以及重商主义时代(16-18世纪)的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金融革命。同时,他还分别介绍了西方金融革命中出现的三次典型的金融泡沫事件:“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并分析了泡沫产生的深层原因。

“近代工业发展主因之争再评析”的讲座中,陈教授针对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原因是以内因为主还是以外因为主的争论,以近代井盐业和煤矿业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主因存在行业差异。井盐业的兴起以内因为主,煤矿业以外因为主。陈教授认为,仅仅以单个案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存在严重缺陷。这种方法论犹如盲人摸象,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陈教授主张,经济史研究不仅需要“摸”法(针对个案的历史性研究),更需要引入统计学思维和新理论。

三次讲座结束后,参加讲座的师生收获满满,不仅深入了解了早期中外货币史和金融史,还认识到经济史的研究不仅要专,要通,还要有新思维。  (通讯员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