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7-26浏览次数:452



一、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教学条件齐全
    根据国家大学本科教育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本课程的特色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国际经济学教研室制定了合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任课教师基本都配备了电脑、麦克风、光盘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本课程采用外国原版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和试卷。
(二)双语教学特色
  本课程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翻印的Paul  R. Krugman和 Maurice Obsfteld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教材,并参考其他国际经济学原版和中文教材料,采取双语(中、英文)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术语、重要定律、结论等,教师使用中文点明,然后采用中、英文两种形式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使学生在了解理论内容的同时,尝试用外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不是总是将问题翻译成汉语来理解,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专业外语词汇,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能力。
  本课程配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集文字、图形、公式、动漫、音像于一体的课件,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体系化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尝试各种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讨论、辩论、课后练习,观看相关音像资料并写出观感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双方的思想碰撞,取得教学相长的好效果。
通过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本课程形成了“双语+多媒体+双向交流”教学特色。
(三)研究式教学特色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教与学的分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如教师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在课前就相关内容查阅资料并研讨,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报告其核心内容,其他同学提问并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和答疑。同时,组织课外研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这一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和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开放条件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习的目标,本课程的开设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本课程帮助学生在开放经济下拓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增强其分析和解释国内外经济事件的能力。故此,本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课程在开放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
  国内各综合性和财经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均开设本课程,并将本课程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尤其在国内的本科教学中,各高校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本门课程,针对已经较好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生,作为其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我校国际经济学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于前列。

三、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本课程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1.本课程教材建设有待加强。本课程本科教学中,作为必修课时一般选用Salvatore和Krugman两个版本的国际经济学原版教材,这两个版本在结构的安排和内容的选取上非常理想,然而结合本科教学实践,却存在着内容偏多、案例非本土化的缺陷。
    2.网络课程的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充分,提供给学生的参考资料的数量还不够多,特别是英文的专业资料不足,资料更新不够快,因此参与网上讨论的学生还不够多,讨论也不够深入。  
   3.本课程相关的案例、习题、视频和音像资料库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多样化。